類別名稱: |
藥材專區 |
項目名稱: |
鮧魚 |
名稱來源: |
(《別錄》) |
異 名 : |
鰋(《詩經》),額白魚(《爾雅》郭璞注),鰩(崔禹錫《食經》),鯷魚(《食經》),石鰋、潭虱(《醫林纂要》),鯰(《動物學大辭典》),黏魚(《吉林中草藥》)。 |
基 原 : |
為鯰科動物鯰魚的全體或肉。 |
學 名 : |
Silurus asotus (Linnaeus)[Parasilurus asotus (Linnaeus)] |
形態特徵: |
鯰魚(崔禹錫《食經》):體長,前部平扁,後部側扁,體長約40釐米,大者可達90釐米以上。頭寬;口闊,口裂向上傾斜,下領突出,上下頜及鋤骨上有許多絨狀細齒。鬚2對,上頜鬚較長,可達胸鰭之後,下頜鬚短小。眼小,側上位,位於頭的前半部;上有透明薄膜,眼間距極寬。體光滑無鱗,皮膚富黏液腺,側線上有黏液孔一行。背鰭4~6,萎縮,呈叢狀,位於腹鰭之前。胸鰭圓,有一硬棘,雄體在棘前後緣有鋸齒,雌體則僅限於前緣,而後緣光滑。臀鰭77~83,很長,後端與尾鰭相連。尾鰭小,呈圓形。體灰色或褐色,具有黑色斑塊,有時全身為黑色;腹部白色;各鰭呈灰黑色。
本動物的眼睛(鮧魚目)、尾(鮧魚尾)、皮膚分泌的黏液(鮧魚涎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 |
產 地: |
分佈黑龍江、長江及珠江流域。生活於江河、湖泊和水庫中,白天多棲於水草叢生的底層,喜夜出覓食,食物大都為小型魚類。秋後居於深水或污泥中越冬。 |
性 味 : |
甘,溫。
(一)《別錄》:味甘,無毒。
(二)崔禹錫《食經》:溫。
(三)《醫林纂要》:甘鹹,平,滑。
|
功用主治 : |
滋陰開胃,催乳利尿。治虛損不足,乳汁不多,水氣浮腫,小便不利。
(一)陶弘景:作臛食之云補。
(二)《唐本草》:主水,浮腫。利小便。
(三)崔禹錫《食經》:主風冷冷痹,赤白下利,虛損不足,令人皮膚肥美。
(四)《綱目》:五痔下血肛痛,同蔥煮食之。
(五)《醫林纂要》:滋陰補虛,和脾養血。
(六)《本草求原》:醋煮,開胃。
|
用法與用量 : |
內服:煮食。 |
宜 忌: |
《綱目》:反荊芥。 |
選 方: |
(一)治浮腫:鯰魚二條,香菜五兩,香油適量。將魚剖腹去雜,把香菜納入魚腹中,香油加水燉食(不加鹽),連續服用。(《吉林中草藥》)。
(二)治產婦乳汁不足:鯰魚一條。熬湯,沃雞蛋,連續服用。(《吉林中草藥》)。
(三)治面項身體白駁:鯰魚一頭,約重半斤。去腸肚,淨洗後,一依鮓法,用鹽、椒、蔥、粳米飯勻拌,即用青荷葉裹作三包,各用蒲片系,更用荷葉重裹,令大臭爛,先以布拭白駁,令赤,次炙鮓,包,熱熨,令汗出,以綿衣包,無令風冷所傷。(《聖濟總錄》白駁敷方)。
|
備 考: |
(一)崔禹錫《食經》:鲇魚,貌似鱒而小,色白,皮中有白垢,大者一、二尺,小者七、八寸,無鱗,春生夏長,秋衰冬死。
(二)《蜀本草》:《圖經》云,鮧魚有三種:口腹俱大者名鱯;背青而口小者名鮎;口小,背黃,腹白者名鮠。三魚並堪為臛,美而且補。
(三)《綱目》:鮎乃無鱗之魚,大首偃額,大口大腹,鮠身鱧尾,有齒有胃有鬚,生流水者色青白,生止水者色青黃,大者亦至三、四十斤,俱是大口大腹,並無口小者。凡食鮎、鮠,先割翅下,懸之則涎自流盡,不黏滑也。鮧魚肝治骨鯁。《聖濟總錄》:栗子肉上皮半兩,研末,乳香、鮧魚肝各-分,同搗丸,梧子大,以綿裹一丸,吞下釣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