類別名稱: |
藥材專區 |
項目名稱: |
檵花葉 |
名稱來源: |
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 |
基 原 : |
為金縷梅科植物檵花的葉或莖葉。 |
學 名: |
Loropetalum chinense( R. Br.) Oliv. |
形態特徵 : |
檵花,又名:檵木、山漆柴、鐵樹子、閃目木、刀煙木、鋸木條、楊甬樹、桎木柴。: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高約1~4米。樹皮深灰色;嫩枝、新葉、花序、花萼背面和果,均有淡棕黃色星狀短柔毛。葉互生,卵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1.5~6厘米,寬8~20毫米,先端短尖頭,基部鈍,不對稱,全緣,革質;葉柄長2~9毫米。花6~8朵簇生枝端;無柄;花萼短,4裂;花瓣4,淡黃白色,條形;雄蕊4,花絲極短,花藥裂瓣內卷,藥隔伸出成刺狀;雌蕊倒卵形,子房半下位,2室,柱頭2,有毛狀突起物。蒴果球形,徑約7毫米,褐色,室背開裂;種子橢圓形白色。花期5月。果期10月。生於山坡矮林間。 |
產 地 : |
山東、河南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蘇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四川、貴州、雲南、廣西、廣東、福建等地。 |
採 集: |
全年可採。 |
藥 理: |
抗菌作用。葉的提取物在試管內對鏈球菌、葡萄球菌、傷寒及大腸桿菌等均有抑菌作用。莖、葉煎劑可作皮膚消毒劑。 |
性 味 : |
甘苦,涼。
(一)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甘苦,微溫。
(二)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味澀,性涼,無毒。
|
功用主治 : |
清熱止瀉,活血止血。治暑熱瀉痢,扭閃傷筋,創傷出血,目痛,喉痛。
(一)《植物名實圖考》:搗爛敷刀刺傷,能止血。
(二)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舒筋活血,解熱止瀉。治肚痛,閃筋,水瀉,胼胝,外傷出血。
(三)《湖南藥物誌》:治中暑,喉痛,風熱目痛。
|
用法與用量 : |
內服:煎湯,0.5~1兩;或搗汁。外用:搗敷、煎水洗或含漱。 |
選 方: |
(一)治暑瀉:檵花莖葉七錢,水煎服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。
(二)治痢疾:棍木莖葉七錢。水煎,紅痢加白糖、白痢加紅糖五錢,調服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。
(三)治肚子作痛:鮮檵花葉和籽二至四錢。搓成團。飯前用開水送服。
(四)治閃筋:鮮檵花葉一握,加燒酒搗爛,絞汁一杯,日服一二次。
(五)治外傷出血:鮮檵花葉一握,搗爛外敷。
((三)方以下出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(六)刀傷初起或已潰爛者,熱天最適宜:初傷者用茶葉水先洗,檵花嫩葉搗敷。若已化膿流黃水者,用此藥一兩,研為細末,調菜油塗上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。
(七)治胼胝:鮮檵花葉一握,加紅糖搗勻外敷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。
(八)治燒傷:檵木葉燒灰存性,麻油調塗。(《江西草藥》)。
(九)治黃水瘡:檵木條樹枝燃燒,打刀煙(即將刀放在藥物燃燒的火焰上,收集其煙),取煙外塗患處,一天一次。(《貴州草藥》)。
(十)治紫斑病:檵木鮮葉一兩,搗爛,酌加開水擂取汁服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。
|
臨床報導: |
(一)用作皮膚消毒劑:檵木(葉莖均可)500克,加水5000毫升,文火濃縮成500毫升,過濾備用。用於各種手術野消毒。觀察261例,除4例切口感染外(1例外傷性腸管破裂,3例化膿性闌尾炎穿孔併發腹膜炎),其他均系一期癒合。另有用50%的檵木液代替75%酒精和碘酒,作為靜脈、肌肉和皮下注射的皮膚消毒劑,據2700例的觀察,無1例感染。
(二)治療燒傷:取檵木鮮葉1公斤洗淨搗爛,加第2遍淘米水3公斤,攪拌過濾,濾液加熱後再加入15%茶油,裝瓶高壓消毒備用。用時先清創,以消毒的毛筆蘸藥液塗抹於創面上,每15~30分鐘1次,創面乾燥後,改為1~2小時1次,直至痂皮脫落。曾治Ⅰ~Ⅱ度燒傷、面積30%以下者26例,Ⅰ度和淺Ⅱ度一般7~10天痊癒。不留疤痕;深Ⅱ度者約經2~3週痊癒,但留有疤痕。
(三)治療產後宮縮不良與出血:取本品製成注射液(每毫升約含生藥5克),肌肉注射:每次4~8毫升,每日2~3次。對剖腹產後宮縮不良者,直接注射于宮體,每次10~20毫升。臨床應用109例,)06例取得明顯療效。一般注射後即出現宮縮,5~10分鐘出血逐漸停止。另有以檵木葉1兩、大血藤1兩,水煎,每日1劑,兩次分服,治療各種類型子宮出血,據46例統計,顯效者11例,有效者32例,無效者3例。
(四)治療上消化道出血:取新鮮檵木葉300克洗淨,加水至5000毫升,煎至1000毫升左右。成人每日3次,每次20毫升。觀察11例上消化道出血,均在3~14天內出現不同程度的療效。治療中除個別病人稍有噁心、嘔吐現象外,無不良反應。
|